【书 名】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物谱系
【作 者】张开 编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815.31/1210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张开,经济学博士,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主体班次曾讲授《资本论》导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等专题。
内容简介
《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物谱系》聚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选取了国外近百位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影响的学术大家,对他们的生平、著作和主要理论作出了详细的介绍。选题的亮点在于,我们着重介绍了这些学术人物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渊源、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影响的变化过程、以及主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人物分为欧洲、美国、俄国、日本和其他国家五大版块,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反对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批判、修正者,思想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影响者等等。概括来说,这些学术人物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为纽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物谱系》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思潮、不同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进行多方位的梳理。
《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物谱系》:
1.用新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
新康德主义形成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是一个提倡复兴康德哲学的流派。该流派打着“回到康德那里去”的旗号,利用当时数学、物理学、神经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采取心理学或生理学的观点对康德哲学进行诠释,如奥托·李普曼(Otto Liebmann)把康德所谓的“先验性”解释为“意识的生成组织”,弗里德里希·阿尔贝特·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把康德所说的“先天的认识形式”归结为“先天的生理结构”,从而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使其彻底唯心主义化,从而拼凑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
伯恩施坦是新康德主义的信徒,他极力主张用新康德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对新康德主义的鼓吹者弗里德里希·阿尔贝特·朗格的哲学理论进行吹捧。在伯恩施坦的心目中,朗格完全可以取代马克思,朗格的哲学完全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其次,以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致命之处”就在于坚持了“黑格尔的矛盾辩证法的残余”。
2.用折中的多因素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伯恩施坦首先对唯物史观作出歪曲的解释.他把唯物史观比作宗教的教义,认为“唯物主义者是不信神的加尔文教徒”,把唯物史观看作是一种“庸俗经济史观”和“历史宿命论”。伯恩施坦对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表述进行了歪曲,强调用多因素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所主张的折中的多因素就是除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氏族群体、生活习惯、地域的群集、人口的地区分布和交通等。这些因素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可见,伯恩施坦要用这种多因素论来对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进行否定。
(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修正”
1.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否定
伯恩施坦认为,劳动价值论存在严重的“失误”,主要表现在:(1)价值学说建立在“一系列的抽象和还原”的基础之上,运用这一方法分析问题,价值就失去了任何衡量性,成了“纯粹的思维构想”,(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早已存在,只不过是“更加系统和规范”罢了;(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缺乏“现实可行性”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2.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进行了彻底否定
伯恩施坦避开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必然性,只是从“资本家数目”的多寡上认识问题;撇开资本主义股份企业运行中大资本家对股份的实际控制权,以及股份企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的内在规定,只是从持股人数的迅速增长上认识问题,撇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内在趋势,只是空泛地谈论剩余价值的“吸收”问题。伯恩施坦否定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从而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否认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统一性。
3.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彻底否定
伯恩施坦以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新时代的特征为前提,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进而宣称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伯恩施坦故意混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曲解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产生根源的论述.认为马克思有时激烈反对把消费不足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有时却又把消费不足作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为了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毫无根据,伯恩施坦还阐发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两点看法:一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具有的积极作用——信用制度可以自行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不具有普遍性。伯恩施坦的论述显然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大相径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