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师道(纵横精华·第一辑)
【作 者】刘未鸣,刘剑 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索书号】I251/0256(2)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刘未鸣,中国文史出版社社长、财新周刊出品人。曾任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刘剑,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于中国文史出版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三十余年,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和图书出版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
内容简介
端方、鲁迅、陶行知、齐白石,沈从文,他们的从事的行业涉及方方面面,但“师者”是他们共同的属性,他们有着各自的“为师”故事。
《师道/纵横精华(第1辑)》是对自1983年以来《纵横》所收文章进行碎片化整理,汇集了反映我国文化发展、薪火相传的精彩文章。
《师道/纵横精华(第1辑)》的传主涉及各行各业,共同的身份是“师者”。他们传道授业的教学精神,细致严谨的学者态度,亦师亦友的人格魅力,共同诠释了我国传承至今的“师道”气质。
《师道/纵横精华(第1辑)》:
1912年,吕凤子在家里挤出三闾房子创办正则女子学校。创办之初,困难接踵而至:教师聘不到,他聘请了常州女师的五位毕业生;学生招不到,社会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流毒影响深远,他一家家地登门说服动员;没有适用的教材,他自己动手编写;可是没有经费,却让他伤透了脑筋。
父亲去世后,当家的二叔吃、喝、嫖、赌,把偌大的家产变卖殆尽,母亲手上留着几张田契,以防一大家人生活陷入绝境。吕凤子办学心切,对母亲百般劝说,磨了好几天,硬把母亲手上的几张田契要出来,应付办学一应开支,学校终于开学了。
为了给正则筹措经费,他还长期在外地当兼职教授。他在中央大学当教授时月薪300元,又兼金陵大学研究员,月薪100元,这每月400元薪金交母亲、妻子各100元以充家用,另200元则交正则学校。当时一般教师月薪20多元,所以200元可以解决八九位教师的月薪。正则学校无论多艰难,从未欠过教师薪金,但发薪的日期,则视吕凤子寄薪日期而定。他一边在外当教授,一边主持正则的校务大事,其艰辛确非常人可以承受。
然而这还不够开支,吕凤子便作画赠人变相募捐一些经费。吕凤子艺出名师,成名很早,加之他的作品是集绘画、金石、书法、诗词四绝熔于一炉.既美观又有神韵,故广受各界喜爱,求画者络绎不绝。他视求画者经济情况,将建校基金募捐簿送上,由对方写上一笔数字。吕凤子一生以画筹款的数字虽是惊人的,但因办学校的开支更为巨大,于是不得不另想办法。他为教育部门代办分校或代办学科和班级,可以领到一部分补助经费,所以虽明知加重负担也乐于承担;积极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收入亦可聊补办学经费。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正则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苏南一带颇有名气的一所学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日军铁蹄的日益逼近,吕凤子坚持上完最后一课,洒泪离开故乡,率领部分教师和亲属,背着教学器材,逃亡入川。一路上饥寒交迫,屡遭敌机轰炸,他始终把教师聚在一起。步行到芜湖后,他们找到三条小粪船,溯江而上。一行20多人在臭气冲鼻的粪船上相依为命,每天只能烧二餐稀粥充饥,还要日夜轮流背纤。一天夜里,突然闯来一群巡逻的军警,以上船检查为名,把衣物、钱财洗劫一空。望着呼啸而去的强人,吕凤子压抑心中的悲愤,抚慰教师和家属,继续西行。幸亏吕夫人防患于未然,把一些钱缝在孩子的鞋子里,总算维持到了武汉。在武汉得到亲友的接济后,终于抵达重庆。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吕凤子疲惫不堪,本该安顿休整一段时间,可是心中办学的热望烧炙着他,他在璧山县天上宫借了房子,挂起正则女校的牌子,办起了学校。不久,经他多方争取,地方政府拨给十多亩荒地,他先建起一批草竹结构的教室。
1939年,为筹措急需的建校经费,吕凤子争取到一批社会名流的支持,在成都举办了画展。为了办好画展,吕凤子日夜作画,四处张罗,竟昏倒在街头。
经过八年苦心经营,私立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发展很快,设正则中学和职校两部,职校设初级蚕桑科、初级农科和高级建筑科,还兼办江苏省旅川临时中学璧山分校,自建校舍146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