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伯恩哈德戏剧研究
【作 者】谢芳 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I521.073/3444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谢芳,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德语语言文学,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德语戏剧研究,已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获“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
内容简介
《伯恩哈德戏剧研究》不仅对奥地利当代著名剧作家伯恩哈德的戏剧思想予以梳理,而且也对其戏剧的题材、主题和艺术特征作了整体性、宏观性探讨;在此基础上该书进一步对作者不同题材剧作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该书的研究充分利用了有关伯恩哈德生活和创作的大量文献,重视文本细读,在阐释过程中亦运用了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阿多尔诺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以及柏格森、普菲斯特、斯丛狄等人的戏剧理论,以期对伯恩哈德的戏剧创作有一较为全面、深入、清晰的认识。
《伯恩哈德戏剧研究》:
在对伯恩哈德之所以将人生和世界看作既是悲剧又是喜剧的悲喜剧的原因作了上述梳理之后,我们便不难发现,伯恩哈德试图通过悲喜剧这一戏剧体裁所传达的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正如其本人所言,确实并非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的”真相,而仅仅是一种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个人和时代印记的“主观的”“相对的”真相。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恰恰正是因为将人生和世界视为悲喜剧,伯恩哈德才在其戏剧创作中采用悲喜剧这一戏剧体裁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表现。这里还需指出的是,伯恩哈德的悲喜剧创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剧坛上并非特例,其艺术前辈荒诞派剧作家和迪伦马特也均创作了以喜写悲、悲喜交融的悲喜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伯恩哈德戏剧与荒诞派戏剧有着更多的传承关系。
那么除了采用悲喜剧这一戏剧体裁,伯恩哈德在戏剧内涵上是如何追求他所说的“真相的传达”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按照伯恩哈德的说法,戏剧应反映现实社会的可怕真相。就素材的选取和创作方法而言,他认为由于现实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令人震惊的、可怕的,剧作家便不必过多地虚构,他只需将自己在现实中亲眼所见的此类事情作为素材,然后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即运用自己的想象对其进行概括性的表现。
在谈及自身的创作时他如此说:“因为作家应当是真实可信的事情的描述者,他干脆就写他所看见的东西。”①“我根本不需要虚构任何东西。现实要丑陋得多。”②“秘密在于对现实予以毫不留情地概括,……也许这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想象的东西。”③从表现重点和表现方法来看,伯恩哈德强调剧作家不应只关注事物的表象并对其进行肤浅的、美化的描写,而应将目光深入其内在的真实本质及其令人震惊之处、可怕之处,即洞察现实戏剧中“舞台后面的一切”④,并且对此予以不加粉饰、毫无顾忌的描绘。
他指出:“一个流于表面的故事或描述也根本引不起我的兴趣。”①“完全不描写美的东西正是我的书美的地方,……那些仅仅写美的东西的书全都是丑陋和令人厌恶的。”②“我是一个不喜欢粉饰的作家。”③“我只想写好的作品,一部毫无顾忌的作品……”④这里还需说明的是,伯恩哈德在以上论述中所提及的“现实”,可以说首先意味着其所置身其中的当代奥地利社会的现实,他在剧作中通过上述种种方法所描绘的现实的可怕真相,自然也是当代奥地利社会的可怕真相。伯恩哈德剧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奥地利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所谓“精英人物”丑恶嘴脸的无情揭露、对时至今日依然隐藏在奥地利人头脑深处的纳粹思想的深刻揭示、对人们所不愿正视的奥地利社会的种种阴暗面所作的直接而猛烈的抨击均为这方面的突出例证。当代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1946-)在伯恩哈德逝世之后所写的一篇纪念文章里,就将他称为“奥地利的嘴——他讲述着有关这个国家的真相”⑤,认为他死后仍能(指其作品在其死后仍能流传)“以最大限度的毫无顾忌”“一再重新占有现实”,“仅仅是为了说出真相”⑥。第二,在伯恩哈德看来,戏剧在反映现实社会的可怕真相的同时,还应表现生活于其中的人自身的可怕真相。正如现实社会的可怕真相只有通过对其令人震惊的、可怕的内在本质的洞察和摒除美化的描写才能得以呈现,他主张作家在表现人自身的可怕真相时应采取同样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