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新诗美学
【作 者】吴晓 著
【出版者】九州出版社
【索书号】I207.25/6065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吴晓,1949年生于浙江义乌。1977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分配至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由讲师越级晋升为教授。2000年5月调入浙江大学,为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研究。在《文学评论》《人民文学》《诗刊》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与诗歌作品。出版诗集《心灵之约》(浙江文艺出版社)、《突破自身》(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理论专著《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一一诗学新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诗美与传达》(漓江出版社)、《诗歌与人生》(台湾书林出版社)、《漂泊与寻觅》(天津人民出版社)等。
内容简介
《新诗美学/钱江新潮文丛》是一部论述新诗审美原理的学术专著。作者从“诗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的本体论观念出发,论述了诗歌的存在状态与内在结构;从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理念出发,提出“诗的高境界即宇宙形式与生命形式”的诗学命题,并以此展开对诗美的产生、诗美的呈现、诗美的形态的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与论证。提出了诗美的构成为“过程美”与“整体美”的审美统一观,及建构诗的“情感空间”的设想与路径。全书理论视野开阔,放眼古今,吸纳中外,锐意独创,注重出新,重在颠覆传统诗歌解读方式,努力构建自身全新诗学体系,将理论思辨的概括提升与诗歌文本的结构分析有机融合,是一部具有较大理论开拓性与实践指导性应用性的诗学专著。
《新诗美学/钱江新潮文丛》:
(一)想象——诗的“黄金之邦”
想象是人类的天赋,是人的重要心理能力。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爱因斯坦把想象力看得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凭借想象力,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诗人布莱克说:“有一种能力可以造就一个诗人:想象,神的视力。”席勒则认为:“诗只有两个领域,它要么在感觉世界里,要么在理想的世界里;它在概念领域或智力领域内是不能繁荣起来的。”①这里所说的“理想的世界”即想象的世界。
心理学中关于想象是这样解释的:“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②从这个定义可知,想象包含三个要素:其一,想象以记忆为条件;其二,想象以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其三,想象是创造性的,其结果必须产生“新形象”。三个要素中,记忆谁都具备,重要的是其他两个要素: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即信息库中的储存信息必须较为丰富,想象才能活跃,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而有否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想象活动成功与失败的标志。
作家莫泊桑十分强调想象的珍贵,他说,想象“是可以让创作思想焕发的最好的媒介物,是诗歌和散文的黄金之邦”。但这个黄金之邦,却不会与世隔绝,它诞生在现实的土地上。这现实的土地就是生活。狄尔泰说:“生活关联制约着诗的想象,并且在诗的想象中表达自己,一如它影响诗人的感知图景一样。”③也就是说,诗人的生活决定着诗人的感知图景,同时也制约着诗人的想象。屈原《离骚》中天上地下的求索过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瑰丽景象,也都受到现实生活图景的制约和启发。
生活制约想象,但想象却不应拘泥于生活。诗是诗人主体意识高度张扬的产物,不插上想象的翅膀,诗就飞翔不起来。艾青在这方面深有体会。他曾根据家乡人讲的游击队的真实故事写过一首《藏枪记》,但却是一首不成功的作品。而他写吹号者,写火把游行,并非实际经历,全凭想象,却成功了。这情形正如高尔基所说,光有观察、研究、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臆造”,没有臆造,就没有艺术。
想象还可以使生活达到更为高级的真实,也即艺术的真实。某地一条江边有个亭,其中有副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这写的是生活真实。据说,“月移塔影过江来”原为“风吹塔影过江来”。如今这样一改,效果是更好呢还是逊色呢?改动者可能认为,“风吹”是不可能的,“月移”才是真实的。但这一改恰恰把想象排除掉了。“风吹塔影”,传达出一种江风强健的感觉,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塔影是风吹过江来的,写出了一种动态,也表达了一种心灵的感受。这就是想象中的真,艺术的真。这要比“月移”生动得多、逼真得多。这就是薄伽丘所说的“诗人把真理隐藏到表面看来好像不真实的东西后面”。英国批评家伊丽莎白·鲍温也说过:“想象是一种能表现出某种特殊的真实的幻想形式”。它能够“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歌德语)。
(二)想象激发表象信息的方式
席勒曾说:“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感情也就更强烈。”①想象力的积极活动,带动了心灵和情感的活动,而最终则是表现在潜伏于显意识之下的表象信息的重新被激活、被召唤,使之进入诗人的内传达过程。想象激发表象信息的方式很多,试作如下梳理。
将眼前感知信息与以往感知信息接通。诗人被眼前的景物触动,引动相类似的事物或情景的记忆,从而激发信息。如朱湘《雨景>:“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春夜春梦时窗前的淅沥;/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