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
【作 者】任苏民 著
【出版者】山西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G40-092/4804(4)
【阅览室】中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任苏民,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室主任,苏州市教育局“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特聘专家顾问。原任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专职从事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近三十年。主持并完成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在全国教育理论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语文教学新论》《教育与人生》《区域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论》《语文名家名著选读》等专著和编著18部。其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多项。
内容简介
《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中准确、深刻地把握和揭示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本质特点,即实践性和民族性。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70多个春秋,不断投身改革实践,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他的教育思想源于实践,博大精深,从某种意义上说,叶圣陶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改革实践,有他的国学根底和道德修养做基础,又始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与他的新文学创作和现代文化批判与建设相互交融,并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根基——语文教育的改革为主要依托,因而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文化底蕴,具有更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书中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了全面的阐述,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科学内涵、面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理论体系。应当说,这在教育思想研究上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将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前言/序言
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专著——《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即将和读者见面了。
这部书的前身为《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于2004年9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又于2014年经该出版社第2次印刷。关于原书,“序一”“序二”做了热情的肯定和推荐,“附录一”“附录二”“后记”做了相关的评价和说明(作为新版专著原有基础的一部分,这些文字仍有保存的价值)。该书出版后,持续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也在全国教育理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非常荣幸的是,在原书出版14年后的今天,该书得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和山西人民出版社、《新课程》杂志社、《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联合编委会的青睐,拟将它列入“教育薪火”书系重新编辑出版。
在这部书即将新版之际,著者仔细审读了原书,认为,即使在今天来看,该书阐述的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成果,包括基本理论框架和许多观点分析,仍然没有过时。但是14年来,中国社会变革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已然发生了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研究,也必然会有新的视野、新的领悟、新的境界。基于此,对原书做适当修改,在新版的专著中反映出著者与时俱进地深入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收获,以使这部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是必要的。这应该也是“教育薪火”书系编委会的殷切期望。因此,著者尽己之责,孜孜以求,对交付的书稿认真做了如下修改和增补。
《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
一、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
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不是抽象的一般的教育学概念和范畴,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
20世纪,中国社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社会,进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历史飞跃。与之相适应,以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的新教育运动开始的中国教育改革在艰难曲折中前进,也贯穿了整个百年。在这期间,任何一种真正进步的中国的教育理论,都不可能不以极大的热忱关注、聚焦和介入这一改革的实践,从中探寻中国现代教育的出路和规律,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的教育梦。叶圣陶教育思想正是这样一种非常典型的教育理论。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始终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作为理论思考的逻辑起点,以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作为批判继承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教育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并且由此形成了它特有的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的深刻反映,形成了它具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意蕴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这“中国教育改革之学”,要义有三:
(一)中国教育改革是综合系统的改革
叶圣陶认为:“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根据。”①中国教育改革必然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中国社会的变化、变革和发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前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社会的每次变革和转变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引发了教育改革的新高潮;而反过来,教育又通过改革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
叶圣陶指出:“教育不是独立的部门,与政治、经济等项都有关系。”①“教育救国”当初之所以梦想难酬,原因在于脱离了社会政治、经济变革,教育非但救不了国,甚至也救不了自己;“生活教育”在刚提出时之所以难以推行,主要也正因为旧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限制;“应试教育”之所以迟迟难能转变,除了国家发展和体制上的落后,“大半的因由当在对于教育的一般社会意识”。总而言之,教育改革的进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制约,必须将其纳入整个社会改革的系统工程,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综合进行。
叶圣陶强调,教育就其本身来看也不是单一的事项。教育改革不仅包括教育设施的更新、教育制度的变革,而且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特别是支配人们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既牵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也牵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各方各面达成共识,通力协作,才能取得真正的进展和实效。
(二)中国教育改革是本质精神的改革
叶圣陶认为,清末以来废科举、兴学校,逐步建立新的学制和学科教育,此后又不断增设学校,修改课程、教材,等等,这些自然是进步。然而,中国教育在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仍然承袭着传统的教育精神。传统的教育精神,就是让学生读一种死的东西去应考,考得上的就可以高高在上,获取功名利禄,考不上的就一辈子倒霉。它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以与老百姓对立的极少数统治者阶层利益为本位的。传统的教育精神并没有随着传统教育制度的废除而消失,而是由于其社会根源和文化土壤的存在依然保持着,并且在“新”的教育中顽强地表现出来,严重影响、阻碍、扭曲和异化现代教育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