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中国歌剧•第一辑:歌剧学与歌剧史

 

【书  名】中国歌剧•第一辑:歌剧学与歌剧史

【作 者】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

【出版者】中国书籍出版社

【索书号】J822/8060

阅览室中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是北京大学直属的二级学院,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歌剧研究、创作和表演的高等教学科研机构。北京大学在这里将创立独立、完整、系统的歌剧学学科和歌剧教学科研体系。

 

内容简介

 

《中国歌剧.第一辑-歌剧学与歌剧史Ⅰ》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近年来举办的三次全国性大规模、高规格论坛所贡献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广收精选整理出一部对于建立中国歌剧学这一我国新兴人文学科分支富有建设性的文集。文集也包括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外国文献译文,并披沙沥金,重新发表对于今天的歌剧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或启发意义的我国歌剧学先行者的旧作,且添加按语阐释其要。促进中国歌剧尽快取得国际地位,登上世界歌剧舞台中央,是编辑本书的根本宗旨。

 

    出版寄语

 

现代化是一个从个性走向共性、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的进程,是一个突破地域和本地化最终走向整体和全球化的进程。它要求在保留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同时克服其封闭性和不可复制性,从而走向开放和共同可理解性。多元化孕育于开放与融合,所谓“和而不同”“理一分殊”,并非各单一文化结构的孤立相加。当历史的进程终于达到共性大于个性、普遍性大干特殊性的阶段时,当一个民族从“一隅”前往中心和主流地带时,其文化所代表的“软实力”必然要求普世的理解和主角身份的认可。这样一个进程,在各文明民族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前后可相差百年乃至数百年以上。现在,轮到中国了:中国艺术因此面临一个“终极的”调整,这一调整势必寻求以“主流形式”来展示自己的价值内容。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调整期或过渡期。

 

歌剧曾经在中国国内经历过长达三十多年的辉煌,赢得过最广大的群众,标志了这一外来艺术品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追求风格的特殊性、牺牲风格的普遍性而在本土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以至于这一批“民族歌剧”仿佛土生土长于中国,浸透了强烈的地域性。但是,在我们迎来新时代的当下,在风格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上很难达成平衡的“民族歌剧”显然难以承担起通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任务。而这一任务呼唤“中国歌剧”的诞生!

 

“中国歌剧”是一个在歌剧的“主流形式”下理解的概念,它跟“民族歌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什么是歌剧的“主流形式”呢?它应当指的是以“美声”的风格模式和交响乐队的伴奏为最基本特征的那种音乐戏剧,它首先在意大利诞生和发展起来,然后突破地域覆盖全欧、最后向世界各大洲(除了“南极洲”)扩展,从而获得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这样的歌剧,人们常称之为“西方歌剧”。但是正如“西装”一样,  “西方歌剧”早就不应该看作“西方的歌剧”了。在发源和发展于西方的歌剧“流派”里,在意大利歌剧、德意志歌剧、法国歌剧,英国歌剧、俄罗斯歌剧、东欧各国歌剧、美国歌剧这个按产生时间顺序排列的歌剧“流派”名单里,我们现在希望加入“中国歌剧”。

 

尽管我国从20世纪上半叶以来就有按照歌剧的“主流形式”进行的不断探索,然而始终未能形成国内国际公认的“中国歌剧”流派。原因有很多,但是理论研究难辞其咎。我们缺少精深的研究。跟国外的同行相比,我们差之太远。放到国内来看,也少有歌剧理论的成就能够跟音乐学的其他领域比肩者,歌剧理论研究显得落后了。我们没有能够为歌剧创作提供站在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高度上的参考意见,因为我们的学识不够,以至于我们的眼界和眼光不够。

 

我们不仅对西方歌剧的起源史、早期史和它的创作技术史及舞台表演史等等专业领域知之甚少,对于内在的史实细节可说基本无知,更为惭愧的是我们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发展史同样欠缺深度了解。歌剧音乐的戏曲化愈益被认为是一条很难融入主流音乐形态的路线,中国歌剧要取得独特的民族价值还需另辟蹊径。戏曲的戏剧结构及其理论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戏曲是一座几乎还未被歌剧创作开发的丰富宝藏。中国歌剧也许应当将借鉴的重点挪向中国戏曲的结构,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歌剧结构的戏曲化探索,进而对中国音乐戏剧的美学进行深层的原理性研究和开拓。

 

长期以来,我们的歌剧理论研究好像是被歌剧评论所替代,而业余性充斥了歌剧评论,这主要是因为总体上没有符合专业水准的理论研究为评论垫底,尤其是从根本上缺少歌剧理论的基础研究。

 

    与前述调整期或过渡期相应,中国歌剧的创作技术也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其重要特征或者是以陈旧的概念化时代的音乐语言为基础来表达人性化和娱乐化时代的情感内容,或者是(生吞活剥地)使用(过期的)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术来改造中国的传统审美风格。一部新创作的歌剧,常常是创新、模仿、缺陷并存。而创新和缺陷常常都很“严重”:创新很大,缺陷也很大。因此,严峻的、同时又是极富挑战性的局面对理论工作提出了很高的、急迫的要求。本丛书正是在这样一个形势下编辑出版的。唯谨怀使命,勉力前行,不忘初心,不负新时代!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