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化学

 

【书  名】配位化合物的立体化学

【作 者】(瑞士)亚历山大·冯·兹莱夫斯基 ,张建国,杨婷,张同来,白林轶  

【出版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O641.4/8045

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冯·兹莱夫斯基,于1936出生于瑞士苏黎世,之后从本科到博士一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深造。他于1960年完成本科学业,获得无机化学学士学位,后师从Walter Schneider教授,并于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1965-1967年间,他以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obert E.Connick教授课题组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之后,他返回ETH工作,并于1969年成为瑞士弗里堡大学全职教授。在1994年,他再次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学术访问。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是用于光化学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配位化合物的EPR光谱的研究。

  

张建国,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曲周人。担任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等期刊编委。至今合作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2000余次;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5项,受理14项;获国防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

 

内容简介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化学》主要涉及配位化合物立体化学基础知识、金属离子的配位几何理论、配位化合物的拓扑立体化学、金属配合物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等内容。


  该书可供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化学、材料科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前言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化学与配位化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1893年问世的、由 Werner公开发表的配位理论被认为是配位化学起源的标志,其中就“立体化学”这一观点做了系统的介绍。虽然没有达到像有机立体化学那么细致、精确的程度,但配位数和几何学方面的研究也使“立体配位化学”获得了相当的发展。近年来在涉及配位化学的一些领域内所取得的进展表明,立体化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现代生物无机化合物、手性反应催化剂超分子组装的构筑模块,以及功能配位单元(分子器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展现。

 

当我遇到光化学分子器件的结构设计这一问题时,我对配位化合物的立体化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随后对教科书中的文献检索让我找到了一系列相关的标题,它们的内容都与我在这本书中称为“度量的立体化学”的内容密切相关。无机化学教科书通常会从另一个角度给予解释,我称之为“拓扑立体化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仅仅给出了基本概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于这个领域进行专门的探讨,势必对学生和从事配位化学研究的人员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立体化学的度量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很权威的著作,因此本书就“度量立体化学”仅做了简略的介绍,没有再详细地探讨,而是将配位数和构型的拓扑立体化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因此,我们以一种金属中心最常见的配位几何构型―六配位八面体构型(OC-6),作为典型代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以立体化学性质为主线进行系统的编写,而没有单独地根据化学性质分类,因此本书不能被视为是一本基于立体化学观点的配位化学的教科书。

 

1章到第6章主要是从静态角度对立体化学进行研究,而第7章则是以拓扑立体化学观点概括地论述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分子重排。显然,完整地阐述立体化学理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且可以被作为主题独立成书。

 

本书主要探讨了经典的配位化合物。我并没有试图更大范围地涉及金属有机化学(包括簇合物),因为我觉得以立体化学观点系统研究上述问题将需要涉及更多的连通性问题,即拓扑问题。拓扑立体化学应该是以高度概括和公式的形式进行研究,并且需要相应的数学方法。我们在本书中以对分子模型的文字理解演绎为诸多立体化学事实作为基础,此外,对于分子模型的观察也是一种通过训练能够达到很高水平的技巧,本书的目的也是希望帮助读者发展对分子立体结构的直观且系统的研究方法。

 

让读者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也能全面地利用本书,无疑是本书编写的目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能以任何形式自诩本书对配合物立体化学的重要贡献。教科书的选材是必要的,但总是有很大的随机性,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有些同行的研究成果或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文献没能被我引用。我相信那些自己编著过书的人会谅解我,因为他们也曾体会过其中的困难。我非常高兴出版商同意把该书的说明放在互联网上,在http://sgichl.unifr.ch/ac/avzbook.html有一个网页介绍本书。

 

    虽然这本书由我一个人写成,但这仍与很多同行的帮助密不可分,没有这些人的帮助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我由衷地感谢加利福尼亚大学(简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Ken Raymond教授,我在1994年到加利福尼亚度假时受到他的热情接待,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就是在那里成形的;我也感谢澳大利亚库克大学的Richard Keene教授,他仔细地阅读了本书的原稿,并作了有价值的注释和订正。还有,弗里堡大学的Liz Kohl博士从一开始就负责所有计算机文稿和文献。即使当这些文稿因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弗里堡大学两所大学问传递而变得凌乱不堪时,他也都能及时地整理出来。此外,还有我的学生Veronique Monney,特别是Marco Ziegler在绘图方面给了我很大帮助,我感谢他们认真而有价值的工作。另外,Marco也认真地通读了全稿,我非常感谢他指出了书中的一些不妥和错误,以及提出的建设性改进意见。无疑这本书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贡献,对于本书中可能遗留的错误、疏漏和不完美之处将由我个人负责。热情地期盼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的建议和评论,如果世界同行们能把各自的观点告诉我,将不胜感激。大家可以发电子邮件和我联系,邮件请发往Alexander.Vonzelewsky@ unifr.ch。

 

亚历山大,冯·兹莱夫斯基

1995年春于瑞士弗里堡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