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创新改变世界:21世纪诺贝尔科学奖的启示

 

【书  名】创新改变世界:21世纪诺贝尔科学奖的启示

【作 者】汤书昆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K811/3756

阅览室社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汤书昆,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暨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知识管理研究所所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从事科学传播、科技政策、知识管理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出版基金重大专项等课题40余项,出版《技术传播环境下的表意语言理论》《科技传播与当代社会》《传媒知识管理》等专著15种。

 

内容简介

 

经过近四年的系统研究,《创新改变世界:21世纪诺贝尔科学奖的启示》以重大科学发现的规律探索为定位,提炼了200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成长环境、师承路径、科研定位、资源整合、突破发展、成果扩散的信息谱系,构建了研究解析的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

 

同时,精选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领域27个经典案列进行深度研究,提出对中国当代重大科技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技决策优化推进的比较经验,以及面向中长期科技政策制定参照的建设思路与建议。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伊始,科学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使得一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更加依赖于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引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准确预测前瞻性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技术更新路径,在重大科技发现领域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考验着各国科学决策管理部门和智库研究机构的能力,同时也成为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力争掌握科技发展的先机。对未来一个中长时段内的先进科学和前瞻性技术的发展做出预测和规划,进而对前瞻性科技资源与竞争要素进行战略性培育和布局,这既是世界优势发展国家和跨越赶超型国家的科技管理事业所必需的顶层设计,也是当前中国智慧地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培育具有引领性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意义

 

随着当代科技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以及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版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政府、科技共同体及产业界不仅需要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还应统筹科技进步、政策制定与社会发展模式的匹配度,考量科技发展的各要素、机制在社会形态演变中的培育情况。

 

中国正经历着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跨越的历史性赶超阶段,此时培育放眼世界、面向中长期进步目标的科技引领力至关重要。在此情况下,寻求具有路径与机制成长模式意义的借鉴对象是较为迫切的任务。《创新改变世界:21世纪诺贝尔科学奖的启示》拟在综合考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方面要素的前提下,对21世纪以来在国际科学界处于引领地位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成果的培育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获奖者和获奖成果进行案例分析,了解奖项在不同领域、行业的分布,以及培育这些成果的基础研究环境、支撑体系建构、原始创新氛围、应用转化机制和成果领先度等情况,期待能为推进中国重大科技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有益的比较经验,进而为中长期的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建设性思想与建议。希望为中国的中长期科技政策设计提供智力服务,促进有利于原创性研究与技术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的营造,促使具有国际引领力的科研成果和优质科技人才不断涌现,以促成向科技强国转变的内涵式跨越。

 

第二章 研究分析的指标体系及说明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下简称诺贝尔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堪当科学界的标杆,举世瞩目。因此,对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成果本身及获奖者得以获奖的种种可能要素开展研究都极具价值。

 

为了全面了解2000~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基本情况,探究其成功的可能因素和可资借鉴的经验路径,《创新改变世界:21世纪诺贝尔科学奖的启示》设计了开展实证研究分析的指标体系,作为开展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和深度案例分析的框架依据。指标体系由获奖信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主要维度构成。

 

一、获奖信息

 

获奖信息是与获奖相关的基本状况,包括获奖者的姓名、国籍及族裔分布、获奖年份、获奖时年龄、标志性成果取得年份、成果检验期、标志性成果取得时年龄、获奖原因、成果所属领域、研究类型、研究开展形式、获奖时所属研究机构、机构的学科专业排名、机构现有/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标志性成果获得其他重要奖项情况等测量指标。对其中部分指标说明如下。

  ……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