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通典
【作 者】杜佑 撰 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 点校
【出版者】中华书局
【索书号】D691.5/4424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杜佑出身于京兆杜氏,历任济南参军、剡县县丞、润州司法参军、主客员外郎、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江淮水陆转运使、户部侍郎、饶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
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后又进拜司徒、度支盐铁使,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职致仕,不久病逝,追赠太傅,谥号安简。
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内容简介
杜佑撰的《通典(共12册)(精)》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本书分为九类,以食货居首,次以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子目。作者对于历代典章制度,都详细地叙述了它们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通典》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肃宗、代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载于注中),分为九类,以食货居首,次以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子目。对于历代典章制度,都详细地叙述了它们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典》的作者是杜佑。《通典》的体例仿效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通典》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它是我国历目前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唐开元末年﹐刘秩仿周礼六官所职﹐根据经史百家文献资料﹐撰《政典》三十五卷。杜佑以该书为基础﹐增益资料﹐扩充规模﹐撰成《通典》﹐于贞元十七年(801)进呈。《通典》规制宏大。上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下至晋﹑宋﹑齐﹑魏﹑隋书诸志﹐皆所取资﹐并参照了《隋官序录》﹑《隋朝仪礼》﹑《大唐仪礼》﹑《开元礼》﹑《太宗政要》﹑《唐六典》等典制政书。《通典》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典制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在《通典》影响下﹐《通志》﹑《文献通考》等书相继问世﹐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通典》目录(明嘉靖本)
杜佑编撰《通典》的目的﹐是要揭举先代“政治之大方”﹐为唐朝统治者提供“龟镜”。按照“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原则﹐他认为治理国家﹐经济条件最重要﹐所以列食货典(十二卷)为九门之首﹐下面依次为选举典(六卷)﹑职官典(二十二卷)﹑礼典(一百卷)﹑乐典(七卷)﹑兵典(十五卷)﹑刑典(八卷)﹑州郡典(十四卷)﹑边防典(十六卷)。《通典》与旧有的史志不同﹐它不列天文﹑律历﹑五行﹑释老等﹐又将原地理志的内容改编为州郡典﹐把原属地理志的人口内容收入食货典﹐单开“历代盛衰户口”子目﹐另增边防典。并在食货典中增加“轻重”子目。这些安排都体现了“经邦济世”的原则。
《通典》全书综论有关历代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州郡建置以及边防政令等﹐略于远古﹐详于当世﹐时间断至天宝年间﹐部分内容至中晚唐。
《通典》大量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其中许多文献今已亡佚﹐赖有《通典》得以部分保存。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就有近九百条材料是从《通典》中辑出的﹐所以该书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有关唐代的内容约占四分之一以上﹐多取自当时的官方文书﹑籍帐﹑大事记以及私人著述﹐诸如诏诰文书﹑臣僚奏议﹑行政法规﹑天宝计帐等﹐均属等一手材料﹐是研究唐史的基本史料。但有的部分取材不当﹐顾此失彼﹐间有遗漏﹐有的轻重失检。如兵典只注意到兵法﹑计谋和战例﹐忽视了兵制等有关内容﹔边防典偏重介绍边疆民族和域外王国情况﹐忽略防务制度措施等。
宋代史学家郑樵﹑马端临以《通典》为楷模﹐分别撰成《通志》和《文献通考》﹐习称“三通”。《通典》在宋﹑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国外有朝鲜活字刊本。今存最古版本为北宋刻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1981年日本汲古书院以其原版影印刊行﹐其缺卷部分用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南宋刻本﹑静嘉堂文库藏元刻本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