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國戰區受降檔案
【作 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著
【出版者】南京出版社
【索书号】特/K265.706/5068
【阅览室】特藏阅览室
作者简介
江苏省南京是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在道路的两侧分布着很多古建筑。在市区中有一条中山东路,位于中山东路309号的一座庭院内,明朝时,这里是朱元璋定都称帝时明皇宫的一部分,而近代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是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的所在地。现在,它被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家档案局所属的国家级档案馆,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成立于1951年2月,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
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馆址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
馆内设有保管部、利用部、整理编目部、编研部、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部、计算机中心和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馆内备有摄像、照相、复印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多种检索工具。随着国家取消利用档案收费的规定从2013年8月1日施行以来,第二历史档案馆积极配合,取消了证明费和复印费等收费项目,为更好地服务民众做出了表率。
2017年6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首次向公众开放。
内容简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盟军最高统帅部《总命令第一号》关于受降区域的划分,向中国战区投降的日军有陆军的中国派遣军、驻台湾第十方面军、驻越南北部第三十八军,海军的中国方面舰队、高雄警备府等。
1945年8月25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发布命令,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后略有调整):北越地区、广州地区、汕头地区、长衡地区、江西地区、杭州地区、沪宁地区、武汉地区、徐蚌地区、平津地区、山西地区、洛阳地区、开封地区、山东地区、热察绥地区、台湾地区,同时设立100处缴械点,并指定受降主官,准备接受日军投降。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总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现场签署投降书,并由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将降书递交给中国受降主官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此后,中国战区分16个受降区,参照南京总受降仪式,举行分区受降仪式,并具体办理接受日军投降缴械事宜。
中国战区受降从1945年8月21日芷江洽降开始,经南京总受降仪式,到1946年2月各分区受降结束,历时半年,共完成了对128万余日军的受降事宜。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南京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抗战史料《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全12册)。
《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全12册)将于2015年8月正式出版。这是自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70年来首次系统整理影印出版,全面披露了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128万日军投降的内幕和经过,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全12册)是对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区,接受日本投降的珍贵史料档案的整理和汇编。
本套档案资料集分为12册,按照受降单位和受降区编排,分为16个单元,即中国战区受降,第一战区新郑地区受降,第二战区山西地区受降,第三战区杭州、厦门地区受降,第五战区许昌、郾城地区受降,第六战区武汉地区受降,第七战区潮汕地区受降,第九战区南浔地区受降,第十战区徐海地区受降,第十一战区平津地区、青济地区受降,第十二战区包绥地区受降,第一方面军越北地区受降,第二方面军广州、海南岛地区受降,第三方面军京沪地区受降,第四方面军长衡地区受降,以及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台湾地区受降。
主体内容包括:冈村宁次关于日军投降事宜与中国方面的来往电报,中国战区总受降报,各地区受降报,接收日伪产业、物资文电与清单,日军投降兵力武器等统计表,日军投降兵力分布图,日军投降场景照片。档案形式有:书刊类、油印(或手抄)报告类、一般文书类、照片类以及特殊形式的档案(地图、图表等),共4800余页,将面向世人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