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马藏》研究(第一辑)

 

【书  名】《马藏》研究(第一辑)

【作 者】北京大学《马藏》纂与研究中心 主编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A81-53/1204

阅览室红色经典阅览区

 

内容简介

 

《马藏》是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文献的汇集与编纂。《马藏研究》第一辑收录的文章,是近两年《马藏》编纂中部分研究成果,主要是对《马藏》第一部第一至第七卷收录的部分文本的研究及评介,作者多为《马藏》编纂成员。研究涉及的文本主要有:《广长舌》《社会主义神髓》《社会主义概评》《近世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俄罗斯大风潮》《万国历史》《近世政治史》等。本辑的文章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始传播阶段的样貌,探讨了这一传播过程的思想影响、理论意向、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藏》编纂注重思想过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藏》主编顾海良

 

《马藏》是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文献的汇集与编纂,旨在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及文本的再呈现,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传播与发展的相关文献集大成地编纂荟萃为一体。2015年初,《马藏》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到2018年,《马藏》中国编第一部1-5卷已经正式出版,《马藏》研究第一辑也同时出版,6-10卷将在2019年年内出版。

 

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学术文化工程,编纂《马藏》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学理研究和学术探讨、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马藏》对于促进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对于全景式地展现中国近代史也有着重要意义。

 

《马藏》编纂以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标格,坚持用真实完备的文本理路再现历史,特别是思想历史;坚持尊重历史、细致纂修,精密诠释、求真拓新、全面筹划、系统编排;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力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实践过程和思想过程作出系统探索。

 

《马藏》编纂不同于一般的典籍集成,注重的是思想过程,在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本理路中,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或“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形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的思想历史基础。注重思想过程,因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思想的意义不只在于既成思想的集合,还在于思想历史过程的集合。在思想的历史过程中,才能映现思想的实践影响力、理论感召力和社会推动力。

 

思想的“历史路标”则是思想过程的转折点,是由社会历史巨大变化或思想历史重要变化而树起的里程碑。从思想过程上去理解,从“历史路标”上去识别,将更为系统地再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史,更为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藏》编纂拟分作“中国编”和“世界编”两大系列。现在着手编纂的“中国编”,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汇纂。

 

《马藏》采取分部结构,共分作4部:第1部为著作(包括译著)类文献;第2部为报刊文章类文献;第3部为各类通讯报道,及各种档案、笔记、书信等文献;第4部为中国共产党有关文件类文献。4部之下,按照思想历史过程分部设卷。2019 年出版的是《马藏》第1部第1卷至第5卷,收入的是1894年至1903年间出版的著作、译著类文献,约合360万字。

 

《马藏》对各文献文本的编纂,分作三大板块。一是文本呈现。为有利于学术研究,凡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相关的有思想价值、学术价值或文本价值的文献,在内容上依照原貌呈现;对同一文献文本有不同版本的,如有思想价值、学术价值或文本价值的,则逐一收录;对不同时间出版的同一文献和数据,在内容上没有变化或变动较少的,只收录最初版本的文本。二是文本校注。以页下注释的方式,指出原书中的误译、误写或误排,予以更正;对文本中出现的人名、地名、著述、历史事件、组织机构和报刊等名词给予准确而简要的说明。三是文本述评。以“编者说明”的方式附于相应文本之后,呈现编校者对该文本的述评,“编者说明”对文本形成和流传情况作出描述。如介绍文本原貌及来源、作者、译者、历史背景、出版情况、不同译本和版本演变情况、文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史实、文本传播状况、文本的思想倾向等。“编者说明”也对文本研究状况作出述评,注重对与该文本及其主要内容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各种评价作出述评,力求对已有研究成果作出思想性和学术性的总体述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在文本选择和文本迻译上,作者或者译者的思想倾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介绍中,中国传统的“通变”理念渗透其中。“通变”的意境在于通晓变化之理,讲求应时而动、顺势而为。

 

《马藏》第1部所编纂的著作,我们按照习惯称作“文献”,但在具体编纂中,更多的是以“文本”对待。在《马藏》编纂中,对各种文献不是从既成的“作品”,而是从“文本”探索意义上加以理解的。“文本”意义上的研究,突出的是对文献的原始文本、文本多种迻译本、文本多种版本、文本流转、文本扩展和转呈等方面的研究,这就改变了以往从“作品”的静止的、孤立的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献研究的方法。

 

在文本选择上,结合清末中国的国情及社会现状,以“文以载道”的强烈意愿,力图在“传道”中“悟道”、在“悟道”中“行道”。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开始译介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著述,中国人也开始了解和认识马克思思想及其社会主义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开端。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怀抱着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愿望,到处寻求真理。这一时期,日本知识界对马克思思想和社会主义学说已经有了更多关注和理解,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著述。留日学生和旅日学人在日本接触到这些著述,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为向国内传播这些思想,他们积极而急迫地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著述译介到国内。在译介过程中,几乎所有知识界学人都依循“文以载道”的理念,结合清末中国的国情及社会现状,以“载道”的强烈意愿,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所赞赏的思想主张和种种“主义”,落实相关文本,力图在“传道”中“悟道”、在“悟道”中“行道”。

 

在文本迻译的“互文性”上,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文本思想生成和文本转呈的特征。《马藏》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文献的“文本”意义上的研究,由此必然生成文本研究中“互文本”和“互文性”的问题,这里讲的“互文性”,指的是“文本与其他文本,文本及其身份、意义、主题以及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之关系和过程。”在“互文性”意义上,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文本思想生成和文本转呈的特征和意义。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