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2024级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暑期实践成果汇报会在图书馆404室成功举办。本次汇报会聚焦“非遗活化传承”“古籍保护与宣传”及“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三大主题,集中展示了三支研究生团队的实践探索与丰硕成果。汇报会由刘和文老师主持,董家魁、王伟两位老师参加点评。

“非遗活化·皖美传承”团队(成员:邱晓冰、孙兴智、谢少杰,张文文、叶润雨、郭雅雯、刘嘉丽等)以安徽省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的融合为切入点,深入泾县、马鞍山等地调研,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考察“宣纸”等非遗产业化现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应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基石、以文创产品开发为引擎,构建非遗推广的新路径。
“徽风皖韵·‘籍’贯古今”团队(成员:范保天、汪溦、宗雨、春晓燕、杨璇、李薇、沈国奥、乐亮等)聚焦安徽省古籍保护与传承。团队深入安徽省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古籍部,实地调研古籍修复技艺、数字化进程及文化推广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精准分析公众认知。该团队的实践活动获得了《大学生云报》的关注与专题报道。团队主张,在活态传承修复技艺的同时,应大力推进古籍融入公共教育与社会服务体系,从而有效增强古籍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知识灯塔·志愿护航”团队(成员:刘雅婷、徐锦慧、谢彤欣、谢舒怡、钱雯欣、徐皓然等)对南京、芜湖两地多家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度考察。团队总结提炼出多个优秀案例:南京金陵图书馆的“手话金陵”项目为听障人士打造了无障碍阅读环境;鼓楼区图书馆的“书香鼓楼”品牌有效推动了区域文化传承;芜湖繁昌区图书馆的“小蒲公英志愿者”“送书上门”服务则显著强化了社区文化温度。团队提出,未来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应向专业化、精准化方向深度发展,以全面提升服务效能与社会影响力。
在点评环节,三位点评老师对各团队的实践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各实践团队成员展现了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够立足专业前沿,紧扣社会需求,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老师们也针对性地提出了宝贵建议,鼓励各团队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力求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更具应用价值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