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作为珍贵的文物级藏品,保护工作尤为迫切,所以一直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各大公私收藏单位都善自珍重、秘不示人。但是,信息化时代,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担负着两大使命,其一是数字化;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弘扬文化、保存文献。古籍不仅仅有知识的价值,还有载体的价值、文物的价值。馆藏古籍尤其是其中的善本,以其年代的久远、质量的精良和传世的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它的文物性和艺术性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本身就是历史,历史就是气质,当仁不让成为馆藏的亮点和精髓,是其他任何数字资源和电子书籍都无法取代的。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总量达19万册,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迄今为止,已有25部馆藏古籍入选“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37部古籍入选“安徽省级珍贵名录”。除了安徽省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本馆古籍都领先于省内其他各公共馆、高校馆以及文博系统,是师大人共同的财富和永久的骄傲。
自2007“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全国古籍保护与整理开发工作已取得丰硕成果,古籍向社会大众的开放度逐步提高。为了方便全校师生能够实地触碰千年典籍、亲身感受中华文明,我们首次举办这次古籍宣传展示活动,展出馆藏最早刻本元大德年间的《通志》、乾隆内府稿本《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明清两朝有代表性的彩色套印和饾版套印本、活字本、馆藏徽州契约文书和鱼鳞图册。同时也向来访者介绍馆藏历史,并普及相关古籍知识,包括古籍的装帧形制、纸张特点、存藏条件、保护措施、修复情况等等。希望借此机会,能有效地促进古籍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使古籍保护工作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关注的事业。
开放周期间,来访参观者的热情和兴趣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同学们饶有兴趣的聆听讲解、参观古籍书库、触摸中华再造善本和不同装帧形制的古籍样本,也能提出一些颇有专业水平的咨询和疑问。我们对此颇感欣慰。世事丹黄,草木皆兵,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年代,我们仍然有信心,怀着对古籍文献的温情与敬意,去追寻传统文化的美丽精神、精心呵护读书的种子、等待年轻的声音。

